文/幸福娃泛策略
中年之后,一种无声的“临时感”总在不经意间悄然蔓延:沙发可以租,朋友可以换,工作随时准备跳槽,甚至连房子也只愿租住,不愿购置。
我们仿佛永远在打包行李的状态,灵魂深处那行地址,竟是“查无此人”的荒芜。
这临时感背后,是恐惧。恐惧被固定,恐惧被定义,恐惧一旦扎根,就再也不能轻易抽身。
于是泛策略我们对自己说:只是暂时凑合。可正是这“暂时凑合”的托辞,悄悄蚕食着生命的质感与重量。
所有临时,都是借口;所有借口,都是逃避。
逃避那份沉甸甸的“拥有”所必然伴随的责任与担当。
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,便需付出心力去维系;一份真正扎根的事业,便需耐住性子深耕;一段真正深入的关系,便需直面磨合的艰辛。
临时,成了我们躲避真正生活的护身符,它许诺了轻盈,却偷偷抽走了存在的分量。
人生至此,我们其实已无法再假装不知:临时感不过是对自身存在价值飘摇的恐惧。
我们害怕投入,因为我们害怕投入之后仍得不到想要的结果,害怕最终证明自己不够好,不值得。
于是,我们选择永不真正开始,也就永远避免了“失败”的可能。
可这逃避,实则是自我存在的慢性消解。
当一个人始终拒绝在生活的土壤中扎下根须,他生命的枝叶便注定无法繁茂。
中年以后,我们不再有资格挥霍时间于浮光掠影的浅滩。
生命这趟旅程,终究需要一些不必再搬动的东西,需要一些可以安心称之为“家”的角落。
所谓“永久”,并非僵化凝固,而是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,主动选择几处值得倾注心血与时间的坐标。
它可能是一份你愿意为之投入十年、二十年的事业方向;可能是一个你精心布置、用心滋养,能让你卸下所有疲惫、感到真正自在的空间;
可能是几个无需客套、彼此见证岁月流转的挚友;也可能是你每日坚持的、滋养灵魂的习惯——读书、思考、静观内心。
在流动的世界里,唯有主动选择一些“不变”,方能抵御那吞噬意义的虚无之流。
这种主动选择的“不变”,是生命深度与韧性的源泉。它如深扎土壤的根系,使我们在变幻的风暴中不致轻易倾覆。
它赋予日常以庄严,让普通的日子不再是飘零的落叶,而成为年轮的一部分,刻下我们存在的印记。
中年之后,该从生活的租客变成主人。
别再让灵魂永远在寻找下一个临时住所的路上漂泊。
当我们将自己真正“安放”下来,在某个地方、某个领域、某段关系、某种价值中深深扎根,生命便有了重心,有了重量,有了可以回响的深度。这是为灵魂找到可以出发并归来的港湾。
临时感,本质上是对死亡的恐惧。我们害怕承诺,害怕投入,害怕一旦真正拥有,就会失去。
于是,我们选择永远在准备,永远在路上,永远在“等……就好了”的将来时态中,以此来麻痹那终将到来的、无法回避的终点。
正是这种逃避,让我们在真正抵达终点时,发现双手空空,心无归处。
我们从未真正“活过”,只是在不断准备活着的过程中,耗尽了时间。
别再让生命只留下临时地址的痕迹。请拿出勇气,在属于你的人生版图上,郑重地写下你的永久地址。
这地址未必是房产证上的坐标,而是心之所系、情之所钟、志之所向。
生命需要归属,心灵渴求地址——这地址是你亲手刻下的,不是命运随手塞给你的临时门牌。
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