带钩是中国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。带钩的基本形制侧视为 “s” 形,由钩首、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。钩体中部或下端有钩柄,固定于皮带的一头,上端的钩头钩挂皮带的另一头。带钩真正流行是在秦汉时期,这时已发展成了贵族、士族阶层腰间必备的实用饰物融合配资,同时也是一种财富、地位的象征。宁夏固原博物馆收藏有百余件出土或征集的青铜带钩。本文选取部分不同形制的带钩做简单介绍。
一
琵琶形带钩
琵琶形带钩从春秋晚期流行到东汉晚期,带钩形制立体感强,是秦汉时期最常见的带钩类型之一。
2003 年宁夏固原市城郊出土五件(图一)。这组琵琶形带钩分别长 14.1 厘米、12.2 厘米、13.5 厘米、11.6 厘米、9.8 厘米。兽头钩首,窄体长颈,颈部较细,钩体和钩颈之间有较明显的收分。钩体较长,钩背弯曲度较大。钩身表面三道凹槽,钩尾较尖圆,背部有一方形钮。其中一件钮近尾部。
展开剩余77%▲ 图一
二融合配资
耜形 (匙形) 带钩
耜形带钩绝大多数发现于三晋和关中地区,特别是三晋地区出土最多。这种带钩最早见于春秋中晚期的燕墓,战国早期和中期也有少量发现,主要流行于战国晚期。
2003 年宁夏固原市城郊出土三件(图二)。这组耜形带钩长 5.6 厘米、宽 2.9 厘米。形状像一把圆头铲子,平肩,圆弧形体,面斜下折。钩面中脊凸起,两边向下平折。钩体上部为细长杆状柄及蛇头形钩首。钮位于钩体背部的偏上处,细钮柱,1 个圆形钮、2 个方形钮。钩体饰方点纹、云纹等,钩颈及钩首部分较粗壮,钩背弧形弯曲。
▲ 图二
三
兽面形带钩
兽面形带钩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楚墓中时有发现。春秋战国时期大耳兽面以写实为特征融合配资,到秦汉时期,大耳兽面已图案化,眼目都省略了。
(一)宁夏(固原原州区)城郊出土三件(图三)。这组带钩分别长 16 厘米、17 厘米、14 厘米。兽首状钩首,钩体扁圆柱状,中间粗两头较细,厚重。钩背弧形弯曲为弓形,圆形尾,背有一圆形钮,位置近于钩体中部。其中第三件带钩钩身施有错银云纹图案。
(二)2003 年宁夏固原城关出土两件(图四)。这组带钩长 16.3 厘米。兽首状钩首,钩体为柱状,钩体错银,圆形尾,中间粗两头较细,钩背弧形弯曲为弓形,背有一圆形钮,位置近于钩体中部。
▲ 图三
▲ 图四
四
水禽形带钩
水禽形带钩在全国出土很多,时代跨度最长,从春秋中晚期到西晋都有发现。
1989 年宁夏西吉县将台乡出土四件(图五)。这组带钩分别长 12.5 厘米、11 厘米、9.5 厘米、8.5 厘米。呈水禽状,钩首呈鸭嘴形,粗颈,半圆形尾,背中部有一圆形钮,背底部呈鸭尾收拢状,造型逼真,保存状况较好。
▲ 图五
带钩是古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具,犹如今日腰带上的卡扣。《淮南子・说林训》记载:“满堂之坐,视钩各异”。宁夏固原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带钩形制齐全、制作考究。兽面形、水禽形和耜形带钩形制较小,琵琶形和兽面形以大型长钩居多。其中兽面形以写实为主要特征,水禽形多素面无饰,琵琶形注重造型和装饰,采用了线刻、镶嵌、错金银等装饰手法,使得带钩既美观大方,又富有表现力,直观反映了秦汉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精湛工艺。
带钩作为中国古代服饰的装饰物件,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,式样奇特、独具匠心的带钩不仅在功能上符合当时人们服饰发展需求,同时在装饰上满足了古代先民对线条和美的追求。
本文出自:《文物天地》2019年第11期融合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